白芨廣泛分布于我國長江流域各省,主產于貴州、四川、湖南、湖北、安徽、河南、浙江、陜西等地。多為野生,也有少量栽培,3~4年收獲。白芨喜陰涼、濕潤而溫暖的環境,在四川年平均氣溫17℃左右,降水量1100~1200毫米,高氣溫38℃,低氣溫-6℃。都能正常生長。采用無性繁殖,也可進行有性繁殖,因種子細小,發芽比較困難,一般不采用種子繁殖。
1.有性繁殖 (1)種子形態:蒴果紡錘形,成熟時黃褐色略有光澤,具縱脊6條,頂端花瓣枯后不脫落,內密布黃白色、細長、碎屑狀種子,長1.5~2毫米,寬0.25毫米,解剖鏡下觀察呈長紡錘形,中間膨大,丙端漸尖,種仁黃白色,橢圓形,種皮膜質延伸成細線狀彎曲。千粒重約0.56克。
(2)采集種子:白芨花期4~6月,果熟期7~9月,當蒴果呈黃褐色時采收,種子在蒴果中保存。種子不耐貯藏。
(3)繁殖方法:白芨的種子很小,播種繁殖比較困難,有待進一步研究。其種子在15~30℃的不同溫度下都能發芽。 2.無性繁殖:白芨主要采用鱗莖繁殖。栽種前翻地,深30厘米左右,耙細整平,筑成130厘米寬,溝深15~20厘米的高畦,以利排水。四川在9~10月收獲時,選當年具有嫩芽的假鱗莖與老鱗莖毗連處切下,按行株距33厘米開穴,深10—13厘米,每穴栽種3個,呈三角形平放穴中,新芽向外,每667平米用種莖15000個左右,栽后淋豬糞水,并蓋上拌有豬糞水的草木灰或腐熟的堆肥,每穴一把,每667平米約需1200~1500千克,然后覆土與畦面齊平。湖北于早春2月或秋季8月結合收獲時栽種。北方于4月底或5月初將前一年貯藏的帶芽種莖切下,按行株距33厘米×17厘米開穴,每穴栽1個,覆土3~4厘米,并稍加鎮壓,然后淋水。
白芨采用無性繁殖,增產系數有限,據報道,如需大量栽培,可采用無菌萌發與組織培養相結合的快速方法繁殖,能獲得大量幼苗,為大面積生產提供了新途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