來源:
本品為菊科植物茅蒼術Atractylodes lancea (Thunb.)DC.或北蒼術 Atractylodes chinensis (DC.) Koidz.的干燥根莖。
產地:
茅蒼術主產于江蘇、湖北、河南等省。北蒼術主產于華北及西北地區。
采收加工:
春、秋二季采挖,除去泥沙,曬干,撞去須根。
性味歸經:
辛、苦,溫。歸脾、胃經。
功效:
燥濕健脾,祛風濕,發汗,明目。
主治病證:
(1)濕阻中焦證,痰飲,水腫。
(2)風寒濕痹,表證夾濕。
(3)濕盛腳氣、痿證。
(4)夜盲,眼目昏澀。
用法用量:
內服:煎湯,3~10g;或入丸散。外用:適量,燒煙熏。炒用燥性減緩。
使用注意:
本品辛苦溫燥,故陰虛內熱、氣虛多汗者忌服。
藥理:
抑制應激性潰瘍,調節胃腸運動,升高血糖,鎮靜,保肝,抗缺氧,抗腫瘤,抗病毒,抗細菌,抗真菌等。
性狀鑒別
茅蒼術
呈不規則連珠狀或結節狀圓柱形,略彎曲,偶有分枝,長3~10cm,直徑1~2cm。表面灰棕色,有皺紋、橫曲紋及殘留須根,頂端具莖痕或殘留莖基。質堅實,斷面黃白色或灰白色,散有多數橙黃色或棕紅色油室,暴露稍久,可析出白色細針狀結晶。氣香特異,味微甘、辛、苦。
北蒼術
呈疙瘩塊狀或結節狀圓柱形,長4~9cm,直徑1~2cm。表面黑棕色,除去外皮者黃棕色。質較疏松,斷面散有黃棕色油室。香氣較淡,味辛、苦。
麩炒蒼術
形如蒼術片,表面深黃色,散有多數棕褐色油室。有焦香氣。